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什么意思

文 / admin
2024-07-17 评论 ()

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”,其含义为:我虽对伯仁心怀怨恨,却并无杀他之意;然而,正是由于我的怨恨致使伯仁遭人杀害,伯仁之死与我存在间接关联。此乃一句谚语,源自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。讲述的是周顗始终维护王导,可王导并不知晓,反倒一直怨恨他。后来王敦欲杀周顗,向王导征询意见,王导保持沉默,于是王敦将周顗杀害。而后王导方才明白周顗一直维护并搭救了他。

1、【原文】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。

2、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记载:起初,王敦起兵时,刘隗劝皇帝将诸王尽数铲除,司空王导率领众亲属前往宫阙请罪。恰逢周顗(字伯仁)将要入宫,王导呼喊周顗并说道:“伯仁,我全家百口人的性命都托付给您了!”周顗径直走入宫中,毫不理会。

3、周顗见到皇帝后,称王导忠诚,极力为其申辩救援,皇帝采纳了他的言辞。

6、周顗未与王导交谈,环顾左右说道:“今年杀掉这些叛贼,能获得如斗大的金印系于手肘。

7、”出宫后,又呈上表明王导无罪的奏表,言辞恳切至极。

8、王导不知周顗救了自己,反而对他心怀怨恨。

9、王敦得志后,询问王导:“周顗、戴若思乃南北闻名之士,应当位列三司,毋庸置疑。

11、又说:“若不能位列三司,是否应当授予尚书令、仆射之职?”王导未作回应。

12、王敦说:“若不应允,就应当诛杀他们。

13、”王导依旧沉默不语。

14、后来王导查阅中书省旧事,见到周顗为救自己而上呈的奏表,情真意切。

15、王导手持奏表,涕泪横流,悲痛不能自已,告知诸位儿子:“我虽未杀伯仁,伯仁却因我而死。

16、在幽冥之中,我辜负了这位良友!”【译文】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,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。为请罪,一大早王导便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处置。

17、此时周顗进宫,王导期望周顗能为自己美言几句,便小声对他说:“伯仁(周顗的字),我全家一百多口人,全仰仗您了。

18、”结果周顗仿若未闻,昂首走进宫中。

19、周顗面见皇帝,称王导乃忠诚之臣,竭力为其求情,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
20、周顗喜好饮酒,在宫中喝醉后方才出来。

21、此时王导仍在宫门口等候,再次呼喊周顗,周顗未予理睬。

22、一边走还一边嘟囔:“今年诛杀叛军贼子,换得个斗大金印藏于袖中(系肘,应是说放入衣袖里,古人的长袖中通常有个兜,用以装物)。

23、”回家后,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,言辞恳切,为王导等人求情。

24、王导不知周顗在救自己,反而对他极为愤恨。

25、后来王敦掌控朝政,询问王导:“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的杰出人才,应当担任三司(司空、司马、司寇)这样的高位,不应有疑虑。

26、”王导不回答。

27、又问:“若不能担任三司,那应当能任尚书令、尚书仆射吧?”王导依旧不说话。

28、王敦便道:“若不配为官,那就杀了他。

29、”王导仍是沉默。

30、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,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申辩的奏章。

31、周顗一直在维护他,只是未在他面前表露而已。

32、想到自己不负责任的沉默,一股强烈的愧疚感涌上心头,他回家后对家人说:“我虽然没有直接害死伯仁,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亡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