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对等理论主要观点

文 / admin
2024-07-22 评论 ()

尤金·A·奈达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,基于翻译的本质,提出了广为人知的“动态对等”翻译理论,亦称“功能对等”。

在这一理论范畴中,他表明:“翻译是以最为恰当、自然且对等的语言,从语义至文体重现源语的信息。”奈达对于翻译的定义指明,翻译不单是词汇意义层面的对等,还涵盖语义、风格以及文体的对等,翻译传递的信息既包含表层的词汇信息,也涵盖深层的文化信息。“动态对等”里的对等涵盖四个方面:词汇对等、句法对等、篇章对等、文体对等。所谓的“功能对等”,意味着翻译时并非追求文字表面的生硬对应,而是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。其原则如下:

1、尽力创作出既契合原文语义,又彰显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。然而,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,文化或许存在相似的要素,但绝不可能完全一致。故而,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翻译作品是难以存在的,译者只能最大程度地重现源语文化。

2、倘若意义和文化无法同时兼顾,译者唯有舍弃形式上的对等,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,以达成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标。例如,英语谚语“white as snow”翻译成汉语,可以是字面上的“白如雪”。但是,中国南方近乎全年不见雪,在他们的文化背景认知中,不存在“雪”的概念,对于如何理解雪的内涵,在译文中,译者能够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弭文化上的差异。因此,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“白如蘑菇”“白如白鹭毛”。

3、要是形式的改变依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,可以运用“重创”这一翻译技巧来化解文化差异,让源语和目的语实现意义上的对等。“重创”指的是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,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借助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。例如:“He thinks by infection,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. ”“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,就像人家得了伤风,他就染上感冒。”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,原文的内涵并非依靠词汇的表面意义呈现出来的,而是隐匿于字里行间。

社会的各个部分结构有利于实现某种功能,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。

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为词汇对等、句法对等、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。这些原则致力于用最适宜、自然且对等的语言重现源语的信息,涵盖从语义到文体的重现。在实践当中,内容信息的对等是首要考量的因素,但同时也尽可能追求形式上的对等,以创作出真实反映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