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墓的由来和寓意

文 / admin
2024-08-31 评论 ()

扫墓的起源:在三国时期,诸葛亮治理蜀地,深得民心。然而,他离世后,朝廷并未为其建庙,百姓遂在寒食节期间于田野道路上对其进行祭拜。

其后,朝廷反思自身举措不当,正式将诸葛亮纳入先祖(刘备)庙中附祭,可寒食野祭的风俗已然形成,并逐渐演变成每个人祭扫自家先人的坟墓。扫墓,即“墓祭”,也是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这一习俗由来已久。在北方,称作上坟;有的地方将其称为“扫山”或“拜山”;在南方部分地区,则称之为“挂山”或“挂纸”。所拜的“山”分为两类:一种是从父母往上追溯至祖宗三代以内的祖辈,称为“家山”,祭拜家山称作“家祭”;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祭拜,称为“祖山”、“大众山”,拜祭祖山称为“扫大众山”。扫墓的内涵:扫墓,指前往墓地祭祀祖先,以此展现祭祀者的孝道以及对先人的怀念,属于礼敬祖先、慎重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。依照习俗,通常在上午动身去扫墓。扫墓时,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,修整坟墓、添加新土、清除杂草,把食物供奉在祖先墓前,接着焚烧纸钱,随后叩头行礼进行祭拜。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,家庭观念强烈,尤其重视家族和祖先,对祖先的崇拜以及返本归宗的意识格外浓厚,祭扫祖先成为了对先人的独特缅怀方式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