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什么意思

文 / admin
2024-09-19 评论 ()

其意为:于黄鹤楼处送孟浩然前往广陵。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。此诗将离情寄托于写景之中,以绚丽多彩、斑驳迷离的烟花春色以及浩瀚无垠的长江作为背景,极力渲染,绘制出一幅意境开阔、情丝绵绵、色彩明艳、风度翩翩的诗人送别图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原文
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翻译

旧友于黄鹤楼处向东辞别,在烟花绚烂的三月去往扬州。

孤帆的影子逐渐消失于水天相接之处,只望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不息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注释

1、黄鹤楼:旧址在现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之上,地处长江下游区域,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离去,故而得名黄鹤楼。原楼已毁,现存楼为 1985 年修缮。孟浩然:为李白的友人。之:前往、抵达。广陵:即扬州。

2、故人:旧友,此处指孟浩然。其年岁比李白年长,在诗坛上颇具盛名。李白对他甚是敬佩,彼此感情深厚,因此称其为“故人”。辞:辞别。

3、烟花:描绘春天薄雾弥漫、柳絮如烟、鲜花簇拥的景象,指艳丽的春景。下:顺流而下。

4、碧空尽:消失在碧蓝的天际。尽:尽头,消失不见。碧空:一作“碧山”。

5、唯见:只看到。天际流:流向天边。天际:天边,天边的尽头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赏析

“故人西辞黄鹤楼”,此句不仅是为了点明题目,更是因为黄鹤楼乃是天下名胜,或许是两位诗人时常流连聚会之地。因此一提到黄鹤楼,便牵出种种与此处相关的充满诗意的生活内容。而黄鹤楼本身,又是传说中仙人飞升上天的地方,这与李白心中此次孟浩然愉快前往广陵之事,又构成一种联想,增添了那种愉悦的、畅想式的氛围。

“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在“三月”之上添加“烟花”二字,将送别环境中那种诗意的氛围渲染得尤为浓郁。烟花,指烟雾朦胧,繁花似锦。给读者的感受绝非是一片地域、一朵鲜花,而是赏不尽、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。三月正值烟花时节,而开元时期繁华的长江下游,又恰是烟花之地。“烟花三月”,不但重现了那暮春时节、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,而且也透露出时代的气息。此句意境优美,文字绮美,清人孙洙赞其为“千古丽句”。李白对前往扬州的渴望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”诗的后两句看似在写景,但在写景中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。“孤帆远影碧空尽”,李白一直将朋友送至船上,船已然扬帆起航,而他仍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。李白的目光紧盯着帆影,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,消失在碧蓝天空的尽头,可见目送时间之久长。帆影已然消逝,然而李白仍在翘首凝望,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,正浩浩荡荡地流向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。

“唯见长江天际流”,是眼前之景,又并非单纯的写景。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,以及他的向往之情,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凝视之中。诗人的心潮起伏,正如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。

总之,这一场极富诗意、两位风流洒脱的诗人的别离,对于李白而言,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,被诗人借助绚烂的阳春三月之景,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,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,极为传神地展现出来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创作背景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。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、喜好交友的诗人,他一生喜好游历名山,在漫游和漂泊中度过一生,足迹遍布中原内外,留下众多歌咏自然之美、歌颂友情的作品。

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公元 727 年),李白东游归来,抵达湖北安陆,时年二十七岁。他在安陆居住了约十年之久,不过多数时候都是以诗酒结交朋友。寓居安陆期间,李白结识了年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。孟浩然对李白十分赞赏,两人很快成为挚友。

开元十八年(公元 730 年)三月,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前往广陵(今江苏扬州),便托人捎信,约孟浩然在江夏(今武汉市武昌区)相会。数日后,孟浩然乘船东行,李白亲自送至江边。送别之时写下了这首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作者介绍

李白(701 年—762 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。享有“诗仙”的美誉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作以抒情为主,展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,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,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,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。

诗风雄奇豪迈,想象丰富,语言流畅自然,音律和谐多变,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和素材,构成其独特的瑰丽绚烂色彩,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。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三十卷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