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的自称

文 / admin
2024-09-18 评论 ()

杜甫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。

杜甫(712 年—770 年),字子美,其为汉族人士,本是襄阳人,后迁徙至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乃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并称为“李杜”。为与李商隐、杜牧这两位诗人(即“小李杜”)加以区分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为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作“老杜”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影响深远,被后人尊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作被赞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为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有杜少陵、杜草堂的称呼。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《北征》《三吏》《三别》等诸多名作。乾元二年(759 年),杜甫弃官入川。即便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稳,却依旧心怀天下苍生,忧虑国家大事。虽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亦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中不难察觉杜甫的豪迈气概。杜甫的思想核心为儒家的仁政理念,他怀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志向。杜甫在世时声名并不显著,然而后来却声名远扬。对中国文学以及日本文学均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。杜甫约有 1500 首诗歌得以留存,大多汇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扩展资料:主要成就杜甫诗“有集六十卷” ,但早已散失。北宋宝元二年(1039 年),王洙辑录有 1405 篇,编为 18 卷,题为《杜工部集》。钱谦益编有《笺注杜工部集》。杨伦曾言:“自六朝以来,乐府题大多模拟抄袭,因循守旧,着实令人厌烦。子美出现后,独就当时所感所触,上怜悯国家之难,下痛心民众之困,随心立题,全然摆脱前人旧套。”杜甫中年时,因其诗风沉郁顿挫,忧国忧民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他的诗词以古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样,以“沉郁顿挫”四字精准概括自身作品风格,且以沉郁为主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,其诗作多涉及社会动荡、政治黑暗、民众疾苦,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众苦难,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,抒发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,故而被誉为“诗史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。杜甫一生创作诗歌一千五百余首,其中众多为传颂千古的名篇,例如“三吏”和“三别”;其中“三吏”为《石壕吏》《新安吏》和《潼关吏》,“三别”为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和《垂老别》。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在唐诗中数量最多、涵盖范围最广,他是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杜甫的作品被赞为“世上疮痍,诗中圣哲;民间疾苦,笔底波澜”,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。

推荐阅读: